My photo
1985年生,宜蘭人。紅樓詩社出身,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。現於資本市場討生活,頭不頂天,腳不著地,所以寫字。   曾獲文學獎若干。著有現代詩集《青春期》,《嬰兒宇宙》,《偽博物誌》,《我只能死一次而已,像那天》,《嬰兒涉過淺塘》;散文集《樂園輿圖》、《棄子圍城》、《天黑的日子你是爐火》、《阿姨們》。作品多次選入年度散文選、年度臺灣詩選,以及《七年級新詩金典》、《港澳台八十後詩人選集》等選本。   Contact email: yclou342011@gmail.com

Jun 3, 2008

士麃

 

  就讀新聞所碩二班的趙士麃才剪去留了多時的馬尾,一頭半長髮仍顯颯爽,T恤、長褲、西裝外套的搭配出現在校園,很難不讓人想像他在男性時尚雜誌《GQ》從事的助理工作,「但學生角色畢竟是本份,」而文學、電影與劇場實是興趣所在,光鮮亮麗的時尚,對他而言「只是工作,」趙士麃說。



  「除了太空人,我最想從事的行業第二名,是記者。」由於父親原從事藝術攝影,後任報社攝影記者,趙士麃生命中認識的第一個職業,就是記者。從小父親的朋友在身邊來去,多是新聞從業人員或藝術工作者,趙士麃心目中的理想志業,很早就奠定了大方向。但父親反對他就讀傳播科系,「記者人人可當,唸書應該要學有專精,就業時,再進入新聞領域,」趙士麃進入輔仁大學社會學系就讀,其實是與父親妥協的結果,但大學時代雙主修英文系,亦頗有所獲,「理論的訓練,是培養『新聞』觀點的重要過程,」至於他與自己從小立定的志向真正接軌,已是台大新聞研究所階段的事了。



  除了養成他對新聞行業的熱誠以外,家庭教育給予趙士麃的藝術陶冶,亦不可小覷。大學高年級開始接觸劇場工作,修習戲劇課程,參與校內外演出幕前、幕後團隊,乃至2006年於輔大英文系畢業製作《Fiddler on the Roof》中出任導演,「劇場,讓『人』與『人』互相認識,」儘管大學畢業繼續升學時,趙士麃曾對選擇藝術或傳播領域有所猶豫,「但這是一個兩難的困境,接觸面向越多,選擇越多,就越容易懷疑自己的能力是否真正企及。」



  接觸面向越多,選擇越多,展現自我的場域也就越多。趙士麃積極耕耘、發表學術論文,持續參與各種劇場實務,即使是在他「淺嚐即止」的時尚界工作,他獲得的眾多掌聲,絕非只是因為他一百九十公分的過人身高。「太多反覆的輸出、輸入,難免讓我迷惑,」趙士麃說,「然而也唯有在這些經驗當中,我能仔細思考自己真正心所嚮往的地方。」



  於是,新聞所的碩士課程,趙士麃選擇要以理論組畢業,課餘,仍前去戲劇系修習表演課程,在咖啡館看書、寫劇本,並持續關注諸如樂生療養院搬遷等社會議題,一切顯得遊刃有餘。

 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